全文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议政平台议政建言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字号:[  ] 发布日期:2018-04-18 信息来源: 联谊报  信息作者: 市农工党

长期照护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的照顾和护理服务。宁波已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8.7万,占户籍人口的23.5%,高出全国6.8个百分点。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失智老人超过7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20万。宁波在养老服务尤其是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等原因,使得以家庭为主的传统照护模式越来越难以独自承担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未来对社会化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理念有待明晰和普及。长期照护服务概念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在政策视野中。此前,长期照护服务往往被混同在养老服务中,或是偏重于医疗护理专业的讨论范畴。如,医院里一些难以治愈的老年患者“压床”,就是将长期照护等同于医疗护理,使得原本紧张有限的医疗床位和护理资源无法实现效益最大化。

服务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一是人才资源整体短缺。按照国际通用标准1∶4配置计算,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缺口约5000名。现有护理人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和专业水平偏低,持证上岗率约80%。二是机构和床位资源结构性不足。多数养老机构仍偏重于日常生活照料,有近三成机构没有配置医疗卫生服务。部分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老小区和经济欠发达农村还没有服务设施。护理型床位占比和利用率都不高,如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18587张,占机构养老床位总数的38%,而实际收养的失能失智老人仅7356人,使用率不到四成。

相关协同制度体系亟待健全。长期照护体系涉及民政、卫生、人社、残联、老龄委等多个部门,管理口径和标准不尽相同,产生了诸如资源零散难以统筹、服务成本高、供需未能有效衔接等问题。如,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养老金、医疗保险度、就业保障等制度息息相关,但目前相关制度尚未完全理顺与整合。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不少问题有待厘清和研究。

推进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社区居家为基础的长期照护体系。以政策、制度来引导和促使“社区居家照护”成为长期照护的主要模式。一是强化社区照护功能。结合家庭医生服务、社会组织和志愿力量,强化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照护服务供给能力,辐射覆盖辖区失能老人。加快在全市范围内构建社区长期照护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社区内相关人群统计核查、资源链接等工作。二是积极为长期照护家庭承担者提供社会支持。主要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为承担长期照护的家庭成员提供“喘息服务”,包括定期上门的日程化服务、临时应急看护服务以及机构日间托养和短期全托,内容上既包括对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家庭照顾者的技能指导、心理援助等。针对家庭成员在照护和工作中承担的双重压力,可探索在政策设计上予以一定支持,如老年照护休假制度等。

构建完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以有效需求评估为依据,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项目,能更好地体现公平性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是引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为基础的评估标准。组建由医生、护士、社工、理疗师等多专业的评估团队,对老年人的失能等级进行综合评判。二是结合老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和照护资源等因素,确定长期照护需求等级和照护服务计划。三是做好相关数据的跟踪累积和统计分析,不仅作为分类分级服务的依据,也为进一步科学确定长期照护计划提供可靠基础。

整合资源推动长期照护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理顺职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重在规划引导、财政支持和协调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防范市场失灵(例如市场化带来的农渔村等边缘地区服务传递死角问题)。一是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长期照护产业发展,促进公私部门多元主体积极投入、有序竞争,共同研发各类长期照护产品和生活辅具。积极引导和鼓励养老院、福利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根据自身特点,创新提供各种类型长期照护产品和服务,如日托、短期托养、临终关怀服务等。二是进一步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业。加强对外来、农村妇女的照护服务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待遇、提升社会认同,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专业化长期照护队伍。三是制定完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规范长期照护服务内容和要求,对所提供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估和动态监管,逐步提高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满意度。

落实完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认真落实新出台的《宁波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方案》。建立健全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多元筹资、保障基本、待遇分级、鼓励居家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将长期照护领域的福利安排从“残补型”转向适度普惠的“制度型”。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在制度具体设计和继续完善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快完善长期护理失能评估制度,以参保人员的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的综合评估为依据给付保险;二是通过给付制度的设计来引导和鼓励参保人员选择居家和社区护理,促进照护资源合理配置和效用最大化;三是强调和扩大多元参与,包括保险筹资来源的多元化、经办服务的社会化等,保障整个长期照护保险体系广覆盖、可持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