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议政平台提案工作提案选登
宁波如何融入湾区、接轨上海 致公党宁波市委会提案献策
字号:[  ] 发布日期:2018-04-18 信息来源: 联谊报  信息作者: 何杰

在区域信息化、空间网络化等新趋势和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叠加影响下,资本、人才等高端发展要素在长三角全区域流动与重构中不断加快,大量创业创新职能、贸易服务职能、休闲消费职能正在以上海为中心向外流动,并重点向环杭州湾区域重新集聚,为宁波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融入湾区,接轨上海”是宁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环节,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高度契合。如何“融入(杭州)湾区、接轨上海”?致公党宁波市委会提案提出了具体建议。

1.实现直连直通,构筑大湾区“金三角”城市结构

湾区发展的先行要素是建立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目前宁波区域对外交通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高速公路,高铁与城际铁路滞后,与上海的快速交通通道还存在断点。建议重点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北向紧密对接上海,在沪嘉甬基础上加速实现沪甬城际直达上海虹桥,南向加快谋划推进甬台温高铁建设,东西向打造“义甬舟”发展带,加速推进甬金客货运铁路和甬舟铁路建设,发挥海铁联运效能,强化港航高端服务职能。通过“沪甬台-义甬舟”黄金十字发展轴,强化宁波的枢纽地位和区域链接度。

积极推进宁波西站与栎社机场整合发展,将宁波打造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枢纽门户城市。进一步强化宁波吸纳上海外溢功能的能力,构建内外互通开放格局。

2.打造世界港口,提升大湾区链接世界的能力

发挥港口在湾区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的有机接轨,是世界各大湾区发展的共性经验。

宁波舟山港处于杭州湾湾区港口集群发展中的“核心层”地位,应着力将其建设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

在自由贸易港发展模式和主攻方向上,宁波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与上海融合发展,加快提升金融、信息、人才智力等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主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主动探索推进宁波特色自由港区建设的研究和申报。

同时,进一步推动与长江沿线港口的有机衔接,打通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两个体系,多渠道、多方式推动沿海与沿江港口、航运资源整合和业务合作,推动“单港”向“群港”发展,实现沿江沿海共赢发展。

3.突出创新引领,构建分工协作的湾区产业体系

杭州湾湾区的使命和定位是要承担起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科创中心和新经济策源地、集聚地的责任。从此维度考虑,作为中心城市的宁波必须把支持创新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为培育创新动能谋划好举措。

要大力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合作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区域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创新共同体,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要加强与上海的人才交流与教育合作,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高地的合作建设,共同探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引入共建一批高水平大学,吸引全国、全球优秀的年轻人在宁波接受教育、开展创业。

要主动承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功能溢出,推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和协同发展。宁波还应立足对外贸易优势,积极推进梅山新区国际贸易改革试验区规划建设,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着力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

4.着眼绿色发展,构建一流湾区品质生活圈

国内外湾区发展实践表明,湾区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作为战略空间的湾区将失去魅力和开发价值,也难以满足高素质人才对于宜居、品质生活的要求。

建议集约开发湾区岸线资源,科学划分港口岸线、工业城镇岸线、生活旅游岸线和保护预留岸线,鼓励开发岸线的城市休闲、滨海旅游、湿地、生态保护等多样化功能,对开发功能未明确的岸线要坚持“留白”,不逾红线。

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行动,实施滨海湿地退养还滩、沙滩修复、水质提升工程,还原被低端工业破坏的生态环境。

高标准制定产城融合规划,系统推进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设计和科教文卫体设施布局,防止城市产城割裂。重点推进多项优质社会服务跨区域发展,加强与上海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交流合作,持续开展沪甬两地民间交流和人文交流,走出一条绿色、品质湾区发展之路。

5.突出发展重点,建立杭州湾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战略平台和体制机制

建议充分发挥宁波在杭州湾新区中接轨上海、沪甬合作中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空间优势,以其为重点,统筹推进余姚中心城市、慈溪中心城市和余姚滨海新城的协同发展,打造联动发展、错位协作、能级高效、品质优越的宁波北部都市区,形成宁波接轨上海的先行者、沪甬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沪甬优质生产要素互联互通的新空间。

以杭州湾新区和北部都市圈为载体,在融合沪甬两地的政策协同上、在建立利益分享的协调机制上、在打造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一体化上、在统筹沪甬两地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削弱、消除阻碍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显性和隐形壁垒,最大限度地提升湾区经济的生产效率和总体竞争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